當前位置:

劉明燈總兵鎮(zhèn)守臺灣的四座古碑

來源:永定新聞網 作者:趙宗山 編輯:鄭龍騰 2012-11-06 17:23:04
—分享—

  2012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我們到臺灣征集臺灣總兵劉明燈的歷史資料,。我們先與永定籍臺北檔案研究員湯蔓媛取得聯系,,她們全家人觀看了《張家界傳奇人物——劉明燈》的光碟后,,對故鄉(xiāng)人劉明燈在臺灣所作的歷史貢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對劉明燈捍衛(wèi)國家主權,、鎮(zhèn)守臺灣島嶼所表現的抵御外侵,、威震雄風的大無畏精神感到十分敬佩,。我們征集劉明燈在臺灣的墨跡碑記,用歷史事實證明臺灣及其釣魚島等島嶼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鼓舞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激勵著海峽兩岸的同胞,實現和平統一祖國的美好愿景,。

  虎字碑

  我們第一次到臺灣,,迫切想到劉明燈鎮(zhèn)守臺灣的遺址遺跡去看一看,湯蔓媛等人幫我們從網上查出劉明燈書寫的虎字碑位于新北市貢寮區(qū)草領古道內,,并幫助我們查出相關資料,。我們要求李洋宇導游給我們安排去虎字碑的行程和時間。我們從臺北到臺南環(huán)臺灣寶島考察一周之后,,從臺北101大樓出發(fā),,由導游郭明燁駕車直奔大里游客服務中心。郭導曾幾次帶團到張家界觀光,,她經我們介紹劉明燈是張家界市永定區(qū)人,,見我們是劉明燈的同鄉(xiāng),感到格外親切,,路途給我們買了飲料,、準備了雨傘,行車一個多小時到了大里游客服務中心,,那里有拓印的虎字碑,,清朝時期漁民駕船護海的蠟像等等。由于公路在維修,,我們只好徒步攀登草嶺古道,,沿途我們見到三五成群的當地居民和結隊而行的中小學生,他們到虎字碑那里拍照,、講歷史課,,正在沿路返回,他們告訴我們到虎字碑大約還要走半個小時,,我們一路上拍下了行人、古道,、石頭臺階,、山峰和大海的照片,一路大步流星的奔跑,一身大汗淋漓,。行至埡口之間的登山石板路,,沿著山道,能俯視太平洋,,眺望龜山島,,海浪拍打著岸邊,遼闊的大海盡收眼底,。途中有觀景臺,、護管所以及客棧遺址??蜅J沁^去淡蘭古道的落腳休息處,,現在只剩殘垣斷壁,但在幾塊大石頭上有鑿穿的眼孔,,這是劉明燈當年率部在此栓馬喂食歇息的地方,。客棧石欄桿及臺階已染成碧綠色,,橫臥在一旁的大石頭與客棧古道融為一體,,顯現出滄桑的氣氛,吸引人們停留回味,。

  我們大約前行了一個小時,,到達草嶺古道越嶺埡口,那里有一座石砌的古跡土地公廟,,在土地公廟前有一處用石條砌成的平地,,許多人坐在石板塔周圍正在用餐。

  當我們登上埡口時,,大風迎面而來,,眼前出現的是“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景像,,據當地人介紹,,這里終年強風吹襲,高大的喬木難以在此生存,,山頭景觀以耐寒的芒草(巴茅草)為主,,“草嶺”由此而得名。

  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冬天,,臺灣總兵劉明燈北巡噶瑪蘭,,路途經過這個地方時,遇到了猛烈的東北季風,,于是取《易徑》“云從龍,,風從虎”之意,,以芒草當筆,揮毫書寫“虎”字,,令巖匠刻于巨石上,,以鎮(zhèn)風魔,即為現存的“虎字碑”,。從劉明燈立“虎字碑”到如今已有145年的歷史,,在這100多年的歲月里,大陸與臺灣人民流傳著“虎字碑”在啞口山坡鎮(zhèn)風沙除妖魔,,使當地百姓免遭風魔之災的故事,。我們到達實地考察發(fā)現,滿山遍野生長的芒草,,根植于沙石之中,,起到了保護植被的作用,使得風雨無患,。劉明燈的“虎字碑”經歷145年的風霜歲月的洗禮,,如今成了草領古道珍貴的歷史遺跡,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文物,。

  從埡口向北步行約100多米,,即是立“虎字碑”的位置,巨石上刻著長方形的碑面,,右上角刻有“同治六年冬”,,中間以蒼勁的草書一個“虎”字,左下角的落款為“臺鎮(zhèn)使者劉明燈書”,。“虎字碑”石材為砂質硬巖,,坐北朝南,外圍寬7尺,,高4尺,,草體虎字寬40公分,高1尺,。劉明燈書寫的“虎”字,,猶如一只真老虎雄踞在埡口路邊。這是緣于劉明燈1838年出生在天門山下木訥里,,當年是虎年,,劉明燈屬虎,況且過去在天門山一帶常常有老虎出現,,當地土家民族敬虎為神,。劉明燈自幼練習鬼谷神功,膂力過人,,刀槍嫻熟,,書法似帖,,猶其擅長書寫“虎”字。事隔100多年之后,,當我們看到“虎字碑”上的“虎”字依然栩栩如生,如見其人,,臺灣的男女老少均競相拓印“虎”字,,臨摹碑帖,視為神靈,。據考證碑面外側的圖案及文字是后來人刻上去的,,以為瞻仰劉明燈的“虎字碑”而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

  雄鎮(zhèn)蠻煙摩碣石碑

  沿草嶺古道再前進40分鐘路程即可到達劉明燈書寫的“雄鎮(zhèn)蠻煙”摩碣石碑,,此碑位于海拔約240米的草嶺古道半山腰,,寬3.36米,高1.19米,。傳說在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鎮(zhèn)臺總兵劉明燈北巡噶瑪蘭,,途徑此地遇到大霧彌漫導致過路的行人無法辨認方向,因而劉明燈就在此地的石面上寫了“雄鎮(zhèn)蠻煙”四個大字摩碣成碑,,藉以鎮(zhèn)壓山魔,。這塊碑與“虎字碑”同為國家三級古跡。

  金字碑

  金字碑是臺灣總兵劉明燈開山撫番,,路徑瑞芳,、頂雙溪至三貂嶺巡視噶瑪蘭,到瑞芳境內的貂嶺古道摩壁題詩刻于其上,,漆以金字,,被人們稱之為“金字碑”。詩文如下:“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云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魏;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金字碑高約2.4米,寬1.43米,,因為已過140多年,,所以碑文的字跡已有點模糊,但大致而言還是保存的比較完整,。

  劉明燈統帥過福安村題字碑

  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76年)秋天,,臺灣鎮(zhèn)總兵劉明燈率部到達臺灣屏東縣車城鄉(xiāng)福安村福安宮,,用高1.09米,寬0.56米的花崗巖做成一塊“劉明燈統帥過福安村題字碑”,。碑文如下:“奉君命,,討強梁;統貔貅,,駐繡房,。道涂辟,弓矢張,;小丑服,,威武揚。增弁兵,,設汛塘,,嚴斥堠,衛(wèi)民商,;柔遠國,,便梯航。功何有,,頌維皇!同治丁卯秋,,提督軍門臺澎水陸掛印總鎮(zhèn)斐凌阿巴圖魯劉明燈統師過此題”。

 

來源:永定新聞網

作者:趙宗山

編輯:鄭龍騰

閱讀下一篇

返回永定站首頁